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2011.7.17.家庭宣教

題目:〈家庭宣教〉
經文:馬太福音7章1~12節
聖詩:245首(客語141首)、333首(客語206首)
頌榮:512首(客語342首)
啟應文:34篇

前言:不論是基督徒家庭或者是非基督徒家庭,家庭中總是會有一些成員未信主,因此「家庭宣教」一直是教會必須探討的主題,今天將從聖經的角度,來探討要如何進行「家庭宣教」?
一、 兄弟情、姐妹情:「去樑木法則」
1. 有些人嚴以待人,寬以律己:
耶穌告訴我們「不要論斷人」,那麼甚麼是「論斷」呢?如果我們討論某人所遇見的某件事情,這算是論斷嗎?比如:前天發生位於台中的金典酒店鷹架倒榻,為什麼會發生倒榻事件呢?莫非是包商施工品質有問題?還是,真如金典酒店所說的是因為風洞效應,六級陣風從大範圍進入,卻從漏斗底端般小的範圍出來,導致風的力量大過鷹架所能負擔而倒榻?事情的原因是大家都想知道的,那麼在這種討論過程中,是否會造成論斷呢?認為是論斷的請舉手,不是論斷的請舉手,到底甚麼是論斷?的確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論斷」?「論斷」一詞的說法就是推論、辨析後,加以判斷。
簡單的說就是推論包含著兩種層面,其一就是對於事情的探討,其二是斷定事情的正確與否或者是判斷當事人所作所為是否正確。
那麼,聖經中是如何來說「論斷」呢?
“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所以,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裏得着稱讚。”(林前四:3-5)
保羅會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表示保羅遇到被論斷的事情,或許是被小王、或許是被小李論斷,很有可能保羅不確定被誰論斷,保羅換個角度說:「人論斷我,這件事情是很小的事情,是非常不重要的事情,不重要到自己都不去作論斷這種事情」,雖然保羅說的這麼瀟灑、說的這麼輕鬆自在;但是,面對會友的批評,相信保羅內心一定是非常難過。
為什麼保羅會被批評呢?因為哥林多教會有派系紛爭,有些人會拿使徒保羅和亞波羅比較。不過保羅還是藉著信件,平心靜氣地告訴哥林多教會的會友,訴說著真正可判斷人的只有主上帝。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章5~9節講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亞波羅算什麼﹖保羅算什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重要的不是栽種的人,也不是誰去澆灌,重要的是叫他生長的上帝,大家做的怎樣,將來是要照著所作的得著上帝的賞賜,而不是讓我們去批評、論斷,因為大家都是和上帝同工的,都是上帝所耕種的土地,都是上帝所建造的房屋,唯一的根基只有「耶穌基督」。當保羅自己被批評時,保羅把大事化小,並將焦點轉移,認為焦點不應該放在我們做的怎麼樣,而是應該放在上帝的身上。
保羅是以大家都是同工的立場來談論這件事情,那麼耶穌的弟弟雅各是如何來看「論斷」這件事呢?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雅各書四章11-12節)
雅各書的作者是耶穌的弟弟雅各,雅各所碰到的不是他被批評,而是看到弟兄姐妹們會互相批評。雅各非常清楚地告訴大家:不可互相的批評,因為只有一位能批評人的,那就是上帝;如果我們論斷弟兄,那就是論斷律法,也是論斷那設立律法的上帝了。保羅把「這種論斷的事情」看做不重要,雅各把「這種論斷的事情」拉高層級,拉到以色列人的最高標準,就是有關「律法」的部分,甚至連設立律法的上帝也都被牽扯進來。由此可知,有關於論斷的事情,可大可小;可以說是很嚴重的事情,也可以輕描淡寫的講過去。
那麼我們要如何拿捏呢?甚麼時候要把它講的很像沒甚麼?甚麼時候要把它講的很像天快塌下來這麼嚴重呢?或許保羅和雅各的角色扮演可以成為我們的參考,如果我們是被論斷的對象,那麼我們應該輕看他,不要太重視;如果是別人被論斷,那麼我們就應該看得非常重要,要提醒論斷的人,這種事情是上帝非常不高興的事情,甚至會像是論斷上帝一樣的嚴重。
不要論斷人,告訴了我們,不要嚴以待人,反過來應該要寬以待人。
我們和旁邊以及前後的弟兄姊妹說:「我們要寬以待人」。
2. 去樑木法則:
我們不只是要學習寬以待人,更要努力學習嚴以律己呢?因為耶穌告訴我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3~5節)
我們看到別人眼中的刺,卻忽略了我們自己眼中卻有比刺更大的樑木。所以,耶穌要我們先去掉我們自己的樑木。香港有位牧者說:“樑木大過刺,既然用樑木遮了自己的眼,就無法看到他人眼中有刺,可能是樑木中有個小洞,從小洞窺見了對方眼中的刺。”的確,當我們對人有成見時,我們就可能會全盤否認他所做的。
加拿大的法律規定,當我們開車時,不論向左轉彎或者是右轉彎,不能只有看後視鏡,頭也要往後看。這正說明了醫學上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視野上的盲點,盲點這地方沒有感光細胞,不能感應到光現;然而,這個盲點就是神經纖維進出的地方,盲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人不承認自己有盲點,表示你沒有視神經纖維的進出,就如同瞎眼一般,不能接受到光。
舉例:
有個母親,平日喜愛批評人,當她坐在房中,從窗戶看見對面鄰居女人曬衣服,看到衣服上有黑斑,就向她的女兒說:“對面那個女人洗衣服常不乾淨,你來看看那些白衫有黑點。”她女兒詳細地看,隨即對母親說:“媽媽,不是人家洗不乾淨,是我們窗戶玻璃不清楚。”這個故事說明了批評論斷的話不一定是對的。
所以,當我們要論斷別人時,我們先想想,今天是否已經讀聖經,是不是已經為了我們要論斷的人祈禱,我們是否求上帝來保守大家了呢?
3. 不要將聖物與珍珠給豬狗:
這段聖經中有一節,是我很難解釋的,那就是第六節,珍珠與聖物就像是所羅門王向上帝所求的智慧:「求祢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王上3:9)於是上帝賜給所羅門智慧,「以色列眾人聽見王這樣判斷,就都敬畏他,因為見他心裏有神的智慧,能以斷案。」(王上3:28)
智慧是從神聖的上帝而來,可稱為「聖物」;智慧非常的寶貴,就像是「珍珠」一樣。當上帝賜給我們夠用的智慧,使我們對一些事情可以了解的很透徹,這就像是擁有「聖物」與「珍珠」一般;然而,我們不要遇到任何人都把全部事情告訴他,因為箴言告訴我們:「不要責備褻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責備智慧人,他必愛你。」(箴9:8)
不能將事情告訴所有人,因為有些人是恨惡責備的「喜愛管教的,就是喜愛知識;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箴12:1)
所以,我們不要將從上帝來寶貴的智慧,告訴那不願意學習的豬狗。

二、 父子(女)情、母子(女)情:「好東西法則」
1. 一般父子情:
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會希望自己的子女過的好,就像耶穌所說:「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她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馬太福音7章9~10節)
不同年齡層的小孩,需要或者是喜歡不同的東西,像以心只有三歲多,只要給她氣球,他就會拿著氣球跑來跑去,非常高興;等到以心長大了,氣球對他可能就沒有吸引力了。
當我讀國中時,有一次參加全校的學藝競賽,我的數學考試拿滿分100分,那一次很特別,全校那麼多高手,卻只有我拿100分,於是我的父親就買了一個機械手錶給我,那是我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手錶,這就是天下父母心,大部分的父母,總是希望給自己子女最好的。
教會要如何吸引年輕人呢?就是教會要有父親的胸懷,教會要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即使我們真的不知道她們的想法也沒關係,最少當他們向我們祈求時,我們可以想盡辦法幫助它們,這幾個月來,教會開始有鋼琴、爵士鼓的音樂課程,因著要支付老師的車馬費,所以這些音樂課程我們不是完全免費;然而,如果有青年想要學習音樂,經濟上沒辦法負擔學費,教會願意像父親一樣,不求回報地幫忙子女,讓想學習音樂的人也可以學習,那麼這間教會一定可以感動許多人,一定會有更多人願意在這種願意幫助人的教會聚會。
現在是網路的時代,如果教會可以像父親一樣,願意為了子女裝設網路,那麼這間教會一定會有許多的年輕人。只要教會充滿著為父的心,就像是天上愛我們的父親一樣,那麼教會沒有理由不復興。
我們和旁邊以及前後的弟兄姊妹說:「我們的教會是有父親的教會」。
2. 上帝的恩情:
一般的父母親尚且拿好東西給我們,更何況是我們天上的父親呢?
論語有一擇記載,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這句話的意思是:齊景公問孔子為政治國的方法。孔子答說:「君王盡君王之義務,臣子負臣子的責任,父親盡父親的義務,兒子負責兒子的責任。」齊景公說:「這番話說得太好了,如果做君王的不盡君王的義務,做臣子的不負臣子的責任,做父親的不盡父親的義務,作兒子的不盡兒子的責任,縱然有米糧,我也吃不到啊!」有另一句話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則天下大亂矣!
可見得,當父親的能盡到做父親的義務,做到上帝所交代的,那麼整個家庭就會變得更完美。
更能讓大家透過自己的父親,了解我們在天上的上帝。耶穌說: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7章7~8節)
當我們祈求時,上帝就給我們,上帝是又真又活的上帝,祂聽我們的祈禱;當我們尋找他時,他不會躲避我們,他會出面來幫助我們;當我們不能突破困境時,上帝可以幫我們開另一扇門,讓我們可以變得更不一樣,這就是上帝的愛。
有一位宣教師在台灣傳福音時,他發現有許多台灣人沒有得著父親的愛,如果用父親的愛來比喻上帝的愛,當然很難體會。從此可看出,現在台灣的家庭問題非常嚴重,特別是當父親的沒有做到當父親的責任,反而做了不好的示範,使得台灣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雖然,家庭中的父親出了狀況,天上的父上帝卻依然是榮耀的上帝,他不允許地上的父親為非作歹,做違反上帝旨意的事情,相信上帝一定會處理,我們在天上的父一定會彰顯他的榮耀。現在有些父親做了不好的示範,那麼教會就要扮演那位好的父親,願意幫助會友們,讓會友們真的感受到教會就是個大家庭一般,而願意走入教會中。
3. 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耶穌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章12節)
耶穌所說的這段話,剛好和孔子所說的有點類同:《論語》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耶穌認為這推己及人的道理,可以綜合整個舊約聖經(律法和先法)的教訓,所以後來的信徒便稱之為”金律”。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待人,可以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我希望人怎樣對待我,那就是別人怎樣希望我去對待他。當我們有同情、愛心、幫助、安慰、尊重…等,他人也會這樣對待我們。這就是金律,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三、 家庭宣教:
1. 求告正確的對象:求告上帝
在家庭宣教中提到,正確的對象,可能會有人有疑問;家庭宣教中的正確對象,不就是還沒有信主的人嗎?從今天的經文中,讓我感受到,特別是家庭中的宣教,應該是先懂得求告上帝,因為上帝會把好東西給我們,所以我們求告的正確對象是先求告上帝,經文說: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7章7~8節)
當我們祈求上帝時,上帝會將未信主的家人給我們;當我們尋找上帝時,上帝就會讓我們尋回家庭中迷失的小羊們;當我們叩門時,上帝就會幫我們打開未信主家人的心門,進而願意信主。
所以,如果我們有家人還沒有信主,要記得,我們要向上帝來祈求,不是去求那未信主的人,求上帝親自來改變他。
2. 正確的方法:先要求自己
當我們求告的對象正確之後,我們也要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不是一直想要改變對方,比如三番兩頭勸對方一定要來信主,不然會下地獄,或許對方會講說:「如果你在天堂,那我寧願下地獄」,所以,家庭宣教的正確的方法是,先要求自己,先改變自己;耶穌說我們要成為世上的光、世上的鹽,如果我們的生活沒有好見證,就像是混濁的燈泡,沒辦法把上帝的真光彰顯出來。所以,家庭宣教重點在於先懂得要求自己。
3. 「將心比心法則」:
除了向上帝求,先從自己做起之外;我們還要有敏銳的心思,了解未信主家人的想法。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家人信主。當別人感受不好時,我們不要一直強迫對方一定要接受,那麼就會像是將我們的聖物與珍珠拿給豬或者是狗一樣,他們不但不會珍惜,反而會怒罵我們或者是傷害我們,那就太可惜了。


結論:對於還有家人未信主的基督徒來說,最難過的事情莫過於此;要如何讓家人願意信主呢?不外乎使用「去樑木法則」、「好東西法則」、「將心比心」。


◎小組討論問題:
1. 你認為家庭宣教會很困難嗎?為什麼?
2. 在你家庭(族)中還有哪些人尚未信主?這週你問問他們不願意信主的原因是甚麼?
3. 你是否願意成為家庭宣教師呢?如何成為福音的助力呢?如何會成為福音的阻力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