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2011.7.24...社區宣教

題目:〈社區宣教〉
經文:馬太福音9章1~13節
聖詩:197首(客語105首)、321首(客語203首)
頌榮:512首(客語342首)
啟應文:35篇

前言:一個教會是否一定要有宣教事工呢?如果一定要有社區宣教那麼何種事工才算是宣教事工呢?「社區宣教」常是評估教會是否有做宣教的標準。「社區宣教」可以說是教會宣教事工的主流事工。現時代的教會該如何做「社區宣教」呢?讓我們一同回到聖經中,看看耶穌怎麼說。

一、 社區的人:
1. 助人者(有人):
自從耶穌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之後,聖靈引導耶穌去到曠野禁食禱告40晝夜,接著耶穌帶門徒上山教導他們,下山後,耶穌曾經進入迦百農 ,並且在迦百農醫治了百夫長的僕人,耶穌輾轉坐船到加大拉人的地方,後來又上了船,渡過海,回到自己的迦百農城裡。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人物,那就是「有人」,眼尖的讀者可能會有一個疑問,耶穌不是第一次出現在迦百農,為什麼「有人」沒有很快地帶癱子到耶穌跟前呢?莫非這個「有人」是後知後覺型的,耶穌上一次在迦百農時還不知道耶穌可以行醫治的神蹟嗎?還是說「有人」早就想帶癱子去見耶穌,只是剛開始時癱子不答應呢?那為什麼癱子會不答應呢?是否「有人」與癱子之間的信任關係還未建立,不論問題是出現在「有人」還是癱子。總之,感謝主,最後癱子還是接受「有人」的幫助去找了耶穌。可見得,「有人」成功的幫助癱子,而且癱子也成功的接受了耶穌的赦罪與醫治。
我們要如何成為成功的「有人」呢?我們要如何順利的邀請癱子到耶穌的面前呢?成功的助人者與那些接受幫助者要有甚麼關係呢?要怎樣才能夠幫助這些癱子,願意去見耶穌呢?這是個很有意識的主題:
首先、助人者必須學習「尊重」(Respect)受助者,什麼是尊重呢?那就是Carl Rogers 在1956年所說的:「用無條件的積極性關懷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來表達」,我們要把受助者當成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允許他有屬於自己的感受與經驗,無論這感受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也就是說,尊重受助者真正的樣子與其獨特性,接受他是與別人不一樣的。所謂無條件的意思是無論「他說了什麼」、「已經做了什麼」或「感覺怎樣」,助人者都不批評地接納他,「接納」是指接受當事人的「人」與其「感受」,接納他「擔心」或「後悔」的感受,而不是贊同他的錯誤行為甚至是違法行為。如此一來,受助者就可以感受到安全感與溫暖,有助於兩方互信關係的建立。
當我們面對的是我們所喜歡的人(最少是我們不會覺得討厭的人),要接納他們比較容易;然而,當助人者面對的受助者是個很讓人討厭的,比如說謊的、消極的、逃避的、不負責任的、不遵守社會規範的……等等,遇到這些看到就要後退三步的人,我們要如何克服內心的障礙去幫助他們呢?還是,就當作沒看到呢?
遇到這些情況,助人者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檢討自己是否將太多對他人的期待加諸在他身上,比如:「他應該用功讀書」、「他應該認真工作」、「他應該要誠實」……等等。或者是受助者讓我們想到一些之前所討厭的人,如果把他當成討厭的人,那麼我們就沒辦法心平氣和的幫助他。
所以,助人者對於受助者的態度,就是要尊重受助者,無條件的關懷他。
其次、要學習「真誠」,助人者要發自內心的幫助受助者。
Carl Rogers 認為如果助人者本身是真誠的,則受助者也能感受到真誠,這有助於彼此關係的建立;如此一來,受助者才會願意放下防衛心理,更願意接受助人者的幫忙。
由此可知,助人者也需要學習尊重與真誠的功課,才可以真正幫助人。
請大家和旁邊前後的弟兄姐妹說:我要尊重且真誠的幫助人。
2. 無行為能力者(癱子):
根據馬可福音第二章與路加福音第五章的記載可知:這些「有人」就是大家所讀過的,為了讓癱子可以接受耶穌的醫治,不惜把屋頂拆了,將癱子從屋頂上縋下來到耶穌跟前的人。
由此可知,「有人」是非常積極的、甚至是突破傳統的、用獨特的方法讓癱子可以到耶穌的跟前;那麼為什麼癱子沒有在耶穌一來就到耶穌跟前呢?很有可能是癱子還在考慮中,癱子可能覺得耶穌才30出頭,那麼年輕而且他的父親只是個木匠,耶穌有可能行醫治的神蹟嗎?癱子想了又想,就錯過了耶穌上一次在迦百農的機會。
在我們的四周圍,有許多需要幫忙的人;這些人當中,有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告訴別人他需要幫忙;有些就像這癱子一樣,即使「有人」要幫助他,他也可能會反對。明明就是需要別人幫忙的人,為什麼就是不願意開口呢?或者是為什麼總是拒絕別人的幫助呢?
癱子的情況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在他發病之後,一定有許多人會帶他去找醫生;然而,癱子的病非但沒有好轉,更可能的是花了許多的錢,甚至會被批評犯了甚麼罪被神明處罰。經過了這些負面的事情之後,只要有人要帶他去給醫生看,他內心中一定非常的掙扎,到底去好呢?還是留在家裡好呢?免得又欠人人情了。
從信仰的角度來說,癱子就有像是沒有能力尋求上帝的人,也可以說是沒有力量來教會敬拜上帝的人;對於這些人而言,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去責備他們、更不是去探討他為什麼會受傷;而是要更懂得安慰他們、鼓勵他們、扶持他們;期待他們從新得著力量,願意前來耶穌基督的面前,接受耶穌的幫助與醫治。
3. 見神大能者(眾人):
當癱子的病得著醫治之後,眾人看見就驚奇,將榮耀歸給上帝。因著「有人」和「癱子」的合作,讓上帝的大能彰顯在其中。很多時候上帝要動工,上帝希望我們可以和祂一起同工,更希望弟兄姐妹之間可以彼此一起同工。親愛的弟兄姊妹,上帝呼召大家和祂一起同工,如此一來就有更多的神蹟奇事發生,就有更多人將榮耀歸與上帝。
舉例:北加洲有一種紅木杉,可以生長的很高,這種樹的根都是淺的。為甚麼呢?原來它們的根不是往下延伸,而是往四周延伸生長;這種樹有一個特色,它們絶不會是單獨一棵生長,而是以整片森林的方式繁衍生長,它們的根彼此盤根錯節,交叉相連在一起。因著這樣的生長方式,它們可以站立得穩,因此,就算長的很高,根很淺也是不怕的。
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教會可以同心時,教會的力量可以改變中壢,甚至是可以改變桃園這個地方。
更特別的是,愛我們的上帝願意將權柄賞賜給人,原文的人是複數的,也就是多數人的意思,經文告訴我們:上帝將赦罪的權柄賞賜給多數人。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18章18節)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約翰福音14章12節)
當我們為弟兄姐妹禱告時,我們可以綑綁那惡者,我們可以使我們的兄姐得著釋放,這是上帝何等大的恩典,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千萬不要讓上帝給我們的權柄睡著了,上帝給了我們釋放的權柄,上帝給了我們綑綁的權柄,所以我們絕對不要任憑我們的親戚朋友繼續被魔鬼撒旦管轄,我們要釋放他們,而且要將那惡者綑綁。
請大家和旁邊前後的弟兄姐妹說:我要釋放大家,我要綑綁惡者。

二、 社區的環境:
1. 愛批評的環境:
耶穌幫助癱子,告訴癱子說:「你的罪赦了」;卻被人批評說:「這個人說僭妄的話了」,而且說這話的人是有學問的文士,他不說:「耶穌說僭妄的話了」,而是說:「這個人說僭妄的話了」,文士用:「這個人」稱呼耶穌,表達出文士對耶穌的不尊敬,甚至是心懷惡念。當然按照文士的了解,他說出這見解,也不能說錯,只可惜文士不認識耶穌,不知道耶穌是上帝之子。不只是文士很沒禮貌,就連法利賽人也是一樣沒有禮貌。
當耶穌和稅吏馬太一同坐席時,法利賽人就批評說:「你們的先生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馬太福音9章11節)
文士和法利賽人都是有學問的人;然而,他們同樣都沒有禮貌,一個是說:「這個人」、一個是說:「你們的先生」。可見得,學問並不見得可以使人謙卑;反而容易使人驕傲。
現在有許多復興的教會被批評為成功神學,批評者甚至拿著一份「邪教檢查表」,來對比於該教會的復興狀況,其中的一項說到:「領導者有神祕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是有上帝的地方,一定存在著聖靈的力量,聖靈的力量對一般人來說是神祕的,當然這種力量不是只限定誰才有,而是只要有聖靈同在的地方,這種神秘力量一定存在,就如同耶穌醫治癱子一般。如果以這類型的指標當成是「邪教檢查表」的指標,就會讓我懷疑,那沒有神秘力量的地方,會是教會嗎?我們的上帝真的是大能的上帝嗎?
我們現在的台灣社會,就是喜歡互相批評的社會;就連教會與教會間,有時候也會互相批評;在這個喜歡批評的社會與教會中,我們所需要的是學習如何互相尊重。讓我們不再是互相批評,而是互相鼓勵,彼此幫助。
2. 犯罪邊緣的環境:
耶穌呼召坐在稅關上的馬太,馬太的工作是稅吏在當時是被看不起的工作,是常常會欺壓百姓的工作,可以說是很容易使人犯罪的工作,耶穌就是呼召這種罪人。這就是上帝的心意:
「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福音9章12~13節)
上帝的心意就是喜歡憐憫人,甚至超過我們敬拜他。
從信仰的角度來說,沒有任何一種行業是被排斥在外的,即使是做我們所厭惡的工作者,我們也要呼召他們來信主。
3. 接納對方的環境:
耶穌用甚麼方式表達出對馬太的重視呢?就是和馬太一同吃飯,從古至今吃飯都是讓人很放鬆的時候,所謂的:「吃飯皇帝大」。耶穌就是善用這種機會教導門徒,我們也要學習用這種方式來教導門徒。
近來我認識一位退休的范老師和他的太太朱傳道,朱傳道從拓荒神學院畢業,要從拓荒神學院畢業很困難,因為他們規定,一定要開拓一間教會才能畢業,於是朱傳道試過很多種傳福音的方式,比如:前往陌生人的家叩門,用陌生拜訪的方式傳福音,到市場發福音單張傳福音……等等,試用過許多種傳福音方式,效果都非常不好。於是,朱傳道就向上帝祈禱,求上帝給她一個比較好的環境,讓他可以傳福音,也讓更多人能夠信主。後來,上帝給他靈感,就是中壢火車站前面的麥當勞二樓,麥當勞放著輕音樂,在這種燈光好、氣氛佳的地方,大家心情都很好,連帶傳福音的效果也很好,有許多人信主了。
這位朱傳道所做的,就像是耶穌所做的,和馬太一同坐席吃飯,在吃飯中門徒更能體會耶穌所傳講的內容。
所以,教會可以組個麥當勞傳福音小組,聚會方式就是去麥當勞傳福音。

三、 社區宣教:
1. 真正的教會:
說了耶穌所作的神蹟奇事,我們不得不問關鍵的問題:「什麼是真正的教會?」教會要宣講的是甚麼?
「弟兄們,從前我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神的奧祕。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哥林多前書2章1-2節)
保羅傳的是:只有這位上帝所預備的救恩──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死,才是得救之道、永生之道,這就是教會要宣講的。
神學家巴文克指出:「宣教聖工,或佈道工作,若要成功,必須先挑起那些不信的人的羡慕。」教會必須要做到讓人家羨慕,要有好的榜樣,彰顯耶穌的大能,這樣的教會才是名副其實、真正的教會。 所以,教會不能沒有宣教,宣教不能不說社區宣教。
2. 教會與社區:
耶穌來來去去傳福音、醫病、趕鬼,還是會回到自己的城裡;不論我們去哪裡傳福音,我們不能忘了我們的附近,還有許多人還沒有信主,我們免不了要為了我們附近的社區做一些事,讓社區的人能夠感動。
來教會這幾個月以來,我發現我們教會太含蓄,我們有好的東西都不好意思告訴人。聖經告訴我們,做善事時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這告訴我們不要誇耀、吹噓自己所做的;然而,教會不是這樣就甚麼都不說,教會要讓社區的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可以為社區做甚麼?讓社區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可以有機會來教會尋求幫助。
聖經中「四個有人」把屋頂拆了,讓癱子可以到耶穌跟前;我們教會要努力成為沒有圍牆的教會,讓更多人可以不用拆屋頂,就可以進到教會來敬拜上帝。
3. 社區宣教的可能流程:
感謝上帝的恩典,教會的長執同工都體認到社區宣教的重要性,所以在上次的長執會中通過了一個議案,就是今天的週報所寫的,我們要開始學習做社區宣教。有這個議案不代表我們之前都沒有做社區宣教,而是要更努力學習做社區的宣教。
社區事工預計分為四期:第一期為評估期、第二期為計劃期、第三期為廣告招生期、第四期為實際操作期。依此循環尋得最適合的社區事工。

結論:「社區宣教」簡單的說就是「走出教會,走入人群」的過程。但願我們的教會也能成為進入社區的教會、影響社區的教會、更重要的是帶來真理的教會。

◎小組討論問題:
1. 你覺得教會一定要做社區宣教嗎?為什麼?不做社區宣教的教會可以嗎?
2. 教會要如何做才可算是社區宣教呢?社區宣教包含哪些層面呢?
3. 成為一位社區宣教的宣教師會不會很困難呢?如果教會要做社區宣教,你可以負責哪方面的服事?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2011.7.17.家庭宣教

題目:〈家庭宣教〉
經文:馬太福音7章1~12節
聖詩:245首(客語141首)、333首(客語206首)
頌榮:512首(客語342首)
啟應文:34篇

前言:不論是基督徒家庭或者是非基督徒家庭,家庭中總是會有一些成員未信主,因此「家庭宣教」一直是教會必須探討的主題,今天將從聖經的角度,來探討要如何進行「家庭宣教」?
一、 兄弟情、姐妹情:「去樑木法則」
1. 有些人嚴以待人,寬以律己:
耶穌告訴我們「不要論斷人」,那麼甚麼是「論斷」呢?如果我們討論某人所遇見的某件事情,這算是論斷嗎?比如:前天發生位於台中的金典酒店鷹架倒榻,為什麼會發生倒榻事件呢?莫非是包商施工品質有問題?還是,真如金典酒店所說的是因為風洞效應,六級陣風從大範圍進入,卻從漏斗底端般小的範圍出來,導致風的力量大過鷹架所能負擔而倒榻?事情的原因是大家都想知道的,那麼在這種討論過程中,是否會造成論斷呢?認為是論斷的請舉手,不是論斷的請舉手,到底甚麼是論斷?的確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論斷」?「論斷」一詞的說法就是推論、辨析後,加以判斷。
簡單的說就是推論包含著兩種層面,其一就是對於事情的探討,其二是斷定事情的正確與否或者是判斷當事人所作所為是否正確。
那麼,聖經中是如何來說「論斷」呢?
“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所以,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裏得着稱讚。”(林前四:3-5)
保羅會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表示保羅遇到被論斷的事情,或許是被小王、或許是被小李論斷,很有可能保羅不確定被誰論斷,保羅換個角度說:「人論斷我,這件事情是很小的事情,是非常不重要的事情,不重要到自己都不去作論斷這種事情」,雖然保羅說的這麼瀟灑、說的這麼輕鬆自在;但是,面對會友的批評,相信保羅內心一定是非常難過。
為什麼保羅會被批評呢?因為哥林多教會有派系紛爭,有些人會拿使徒保羅和亞波羅比較。不過保羅還是藉著信件,平心靜氣地告訴哥林多教會的會友,訴說著真正可判斷人的只有主上帝。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章5~9節講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亞波羅算什麼﹖保羅算什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重要的不是栽種的人,也不是誰去澆灌,重要的是叫他生長的上帝,大家做的怎樣,將來是要照著所作的得著上帝的賞賜,而不是讓我們去批評、論斷,因為大家都是和上帝同工的,都是上帝所耕種的土地,都是上帝所建造的房屋,唯一的根基只有「耶穌基督」。當保羅自己被批評時,保羅把大事化小,並將焦點轉移,認為焦點不應該放在我們做的怎麼樣,而是應該放在上帝的身上。
保羅是以大家都是同工的立場來談論這件事情,那麼耶穌的弟弟雅各是如何來看「論斷」這件事呢?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雅各書四章11-12節)
雅各書的作者是耶穌的弟弟雅各,雅各所碰到的不是他被批評,而是看到弟兄姐妹們會互相批評。雅各非常清楚地告訴大家:不可互相的批評,因為只有一位能批評人的,那就是上帝;如果我們論斷弟兄,那就是論斷律法,也是論斷那設立律法的上帝了。保羅把「這種論斷的事情」看做不重要,雅各把「這種論斷的事情」拉高層級,拉到以色列人的最高標準,就是有關「律法」的部分,甚至連設立律法的上帝也都被牽扯進來。由此可知,有關於論斷的事情,可大可小;可以說是很嚴重的事情,也可以輕描淡寫的講過去。
那麼我們要如何拿捏呢?甚麼時候要把它講的很像沒甚麼?甚麼時候要把它講的很像天快塌下來這麼嚴重呢?或許保羅和雅各的角色扮演可以成為我們的參考,如果我們是被論斷的對象,那麼我們應該輕看他,不要太重視;如果是別人被論斷,那麼我們就應該看得非常重要,要提醒論斷的人,這種事情是上帝非常不高興的事情,甚至會像是論斷上帝一樣的嚴重。
不要論斷人,告訴了我們,不要嚴以待人,反過來應該要寬以待人。
我們和旁邊以及前後的弟兄姊妹說:「我們要寬以待人」。
2. 去樑木法則:
我們不只是要學習寬以待人,更要努力學習嚴以律己呢?因為耶穌告訴我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3~5節)
我們看到別人眼中的刺,卻忽略了我們自己眼中卻有比刺更大的樑木。所以,耶穌要我們先去掉我們自己的樑木。香港有位牧者說:“樑木大過刺,既然用樑木遮了自己的眼,就無法看到他人眼中有刺,可能是樑木中有個小洞,從小洞窺見了對方眼中的刺。”的確,當我們對人有成見時,我們就可能會全盤否認他所做的。
加拿大的法律規定,當我們開車時,不論向左轉彎或者是右轉彎,不能只有看後視鏡,頭也要往後看。這正說明了醫學上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視野上的盲點,盲點這地方沒有感光細胞,不能感應到光現;然而,這個盲點就是神經纖維進出的地方,盲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人不承認自己有盲點,表示你沒有視神經纖維的進出,就如同瞎眼一般,不能接受到光。
舉例:
有個母親,平日喜愛批評人,當她坐在房中,從窗戶看見對面鄰居女人曬衣服,看到衣服上有黑斑,就向她的女兒說:“對面那個女人洗衣服常不乾淨,你來看看那些白衫有黑點。”她女兒詳細地看,隨即對母親說:“媽媽,不是人家洗不乾淨,是我們窗戶玻璃不清楚。”這個故事說明了批評論斷的話不一定是對的。
所以,當我們要論斷別人時,我們先想想,今天是否已經讀聖經,是不是已經為了我們要論斷的人祈禱,我們是否求上帝來保守大家了呢?
3. 不要將聖物與珍珠給豬狗:
這段聖經中有一節,是我很難解釋的,那就是第六節,珍珠與聖物就像是所羅門王向上帝所求的智慧:「求祢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王上3:9)於是上帝賜給所羅門智慧,「以色列眾人聽見王這樣判斷,就都敬畏他,因為見他心裏有神的智慧,能以斷案。」(王上3:28)
智慧是從神聖的上帝而來,可稱為「聖物」;智慧非常的寶貴,就像是「珍珠」一樣。當上帝賜給我們夠用的智慧,使我們對一些事情可以了解的很透徹,這就像是擁有「聖物」與「珍珠」一般;然而,我們不要遇到任何人都把全部事情告訴他,因為箴言告訴我們:「不要責備褻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責備智慧人,他必愛你。」(箴9:8)
不能將事情告訴所有人,因為有些人是恨惡責備的「喜愛管教的,就是喜愛知識;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箴12:1)
所以,我們不要將從上帝來寶貴的智慧,告訴那不願意學習的豬狗。

二、 父子(女)情、母子(女)情:「好東西法則」
1. 一般父子情:
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會希望自己的子女過的好,就像耶穌所說:「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她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馬太福音7章9~10節)
不同年齡層的小孩,需要或者是喜歡不同的東西,像以心只有三歲多,只要給她氣球,他就會拿著氣球跑來跑去,非常高興;等到以心長大了,氣球對他可能就沒有吸引力了。
當我讀國中時,有一次參加全校的學藝競賽,我的數學考試拿滿分100分,那一次很特別,全校那麼多高手,卻只有我拿100分,於是我的父親就買了一個機械手錶給我,那是我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手錶,這就是天下父母心,大部分的父母,總是希望給自己子女最好的。
教會要如何吸引年輕人呢?就是教會要有父親的胸懷,教會要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即使我們真的不知道她們的想法也沒關係,最少當他們向我們祈求時,我們可以想盡辦法幫助它們,這幾個月來,教會開始有鋼琴、爵士鼓的音樂課程,因著要支付老師的車馬費,所以這些音樂課程我們不是完全免費;然而,如果有青年想要學習音樂,經濟上沒辦法負擔學費,教會願意像父親一樣,不求回報地幫忙子女,讓想學習音樂的人也可以學習,那麼這間教會一定可以感動許多人,一定會有更多人願意在這種願意幫助人的教會聚會。
現在是網路的時代,如果教會可以像父親一樣,願意為了子女裝設網路,那麼這間教會一定會有許多的年輕人。只要教會充滿著為父的心,就像是天上愛我們的父親一樣,那麼教會沒有理由不復興。
我們和旁邊以及前後的弟兄姊妹說:「我們的教會是有父親的教會」。
2. 上帝的恩情:
一般的父母親尚且拿好東西給我們,更何況是我們天上的父親呢?
論語有一擇記載,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這句話的意思是:齊景公問孔子為政治國的方法。孔子答說:「君王盡君王之義務,臣子負臣子的責任,父親盡父親的義務,兒子負責兒子的責任。」齊景公說:「這番話說得太好了,如果做君王的不盡君王的義務,做臣子的不負臣子的責任,做父親的不盡父親的義務,作兒子的不盡兒子的責任,縱然有米糧,我也吃不到啊!」有另一句話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則天下大亂矣!
可見得,當父親的能盡到做父親的義務,做到上帝所交代的,那麼整個家庭就會變得更完美。
更能讓大家透過自己的父親,了解我們在天上的上帝。耶穌說: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7章7~8節)
當我們祈求時,上帝就給我們,上帝是又真又活的上帝,祂聽我們的祈禱;當我們尋找他時,他不會躲避我們,他會出面來幫助我們;當我們不能突破困境時,上帝可以幫我們開另一扇門,讓我們可以變得更不一樣,這就是上帝的愛。
有一位宣教師在台灣傳福音時,他發現有許多台灣人沒有得著父親的愛,如果用父親的愛來比喻上帝的愛,當然很難體會。從此可看出,現在台灣的家庭問題非常嚴重,特別是當父親的沒有做到當父親的責任,反而做了不好的示範,使得台灣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雖然,家庭中的父親出了狀況,天上的父上帝卻依然是榮耀的上帝,他不允許地上的父親為非作歹,做違反上帝旨意的事情,相信上帝一定會處理,我們在天上的父一定會彰顯他的榮耀。現在有些父親做了不好的示範,那麼教會就要扮演那位好的父親,願意幫助會友們,讓會友們真的感受到教會就是個大家庭一般,而願意走入教會中。
3. 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耶穌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章12節)
耶穌所說的這段話,剛好和孔子所說的有點類同:《論語》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耶穌認為這推己及人的道理,可以綜合整個舊約聖經(律法和先法)的教訓,所以後來的信徒便稱之為”金律”。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待人,可以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我希望人怎樣對待我,那就是別人怎樣希望我去對待他。當我們有同情、愛心、幫助、安慰、尊重…等,他人也會這樣對待我們。這就是金律,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三、 家庭宣教:
1. 求告正確的對象:求告上帝
在家庭宣教中提到,正確的對象,可能會有人有疑問;家庭宣教中的正確對象,不就是還沒有信主的人嗎?從今天的經文中,讓我感受到,特別是家庭中的宣教,應該是先懂得求告上帝,因為上帝會把好東西給我們,所以我們求告的正確對象是先求告上帝,經文說: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7章7~8節)
當我們祈求上帝時,上帝會將未信主的家人給我們;當我們尋找上帝時,上帝就會讓我們尋回家庭中迷失的小羊們;當我們叩門時,上帝就會幫我們打開未信主家人的心門,進而願意信主。
所以,如果我們有家人還沒有信主,要記得,我們要向上帝來祈求,不是去求那未信主的人,求上帝親自來改變他。
2. 正確的方法:先要求自己
當我們求告的對象正確之後,我們也要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不是一直想要改變對方,比如三番兩頭勸對方一定要來信主,不然會下地獄,或許對方會講說:「如果你在天堂,那我寧願下地獄」,所以,家庭宣教的正確的方法是,先要求自己,先改變自己;耶穌說我們要成為世上的光、世上的鹽,如果我們的生活沒有好見證,就像是混濁的燈泡,沒辦法把上帝的真光彰顯出來。所以,家庭宣教重點在於先懂得要求自己。
3. 「將心比心法則」:
除了向上帝求,先從自己做起之外;我們還要有敏銳的心思,了解未信主家人的想法。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家人信主。當別人感受不好時,我們不要一直強迫對方一定要接受,那麼就會像是將我們的聖物與珍珠拿給豬或者是狗一樣,他們不但不會珍惜,反而會怒罵我們或者是傷害我們,那就太可惜了。


結論:對於還有家人未信主的基督徒來說,最難過的事情莫過於此;要如何讓家人願意信主呢?不外乎使用「去樑木法則」、「好東西法則」、「將心比心」。


◎小組討論問題:
1. 你認為家庭宣教會很困難嗎?為什麼?
2. 在你家庭(族)中還有哪些人尚未信主?這週你問問他們不願意信主的原因是甚麼?
3. 你是否願意成為家庭宣教師呢?如何成為福音的助力呢?如何會成為福音的阻力呢?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2011.7.10.宣教之最

題目:〈宣教之最〉
經文:馬太福音3章1~10節
聖詩:288首(客語178首)、123B首(客語70首)
頌榮:512首(客語342首)
啟應文:33篇
前言:約翰捨去繁華的城市生活,卻走向貧瘠的曠野生活;約翰放棄穿祭司的衣服,卻穿上駱駝毛的衣服。雖然約翰走的不是一條易路,卻是一條義路。
一、 未得之地:
1. 一般的曠野:
按照國語辭典的解釋“曠野”是「空曠的原野」。可以說是一望無際的荒野,是個資源缺乏、人煙罕至的地方。
當我說到曠野生活時,教會有一位姐妹回答說:「物質缺乏,環境淒涼,生活孤單,處境困苦」這幾個字正敘述了一般人觀念中的曠野。曠野是沒有人要去的地方,可能是白天很熱、晚上很冷,地上到處都是石頭,不適合種植農作物;不管是誰,到了曠野地,就會想到一部廣告片的台詞:「你累了嗎?」
走在曠野地的人生就像是進入「低谷期」,做甚麼都怪,渾身不對勁,就像是另一個廣告台詞:「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做這個也不是,做那個也被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走到曠野地的經驗?一般人走到曠野地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逃避」,如果逃不了就學以利亞先知告訴上帝說:「你讓我死了吧!」總之,在人生的曠野時期,每個人都想要趕緊逃離。會想逃離曠野時期的弟兄姐妹請舉手,感謝主,大家都還很正常;那麼我們要如何逃離曠野時期呢?有一個民族在曠野時期待過很久的時間,他們可以說是:「曠野達人」,或許我們可以問問他們。

2. 猶太的曠野地:
這個民族就是以色列民族,今天的聖經說:「猶太的曠野」地理位置位於死海的北面和西面,包括約但河谷之廣大地區。猶太人出埃及之後,曾在曠野漂流了四十年,很特別的是這四十年是猶太人接受神帶領與施恩最明顯的時候。可見得,一般人說的曠野時期,對於以色列人有不同的感受。為什麼以色列人對於曠野的感受不同呢?這和她們的經驗有關,曠野地是許多以色列人遇見上帝的地方。
雅各在騙了長子的名份之後,母親利百加叫雅各去他舅舅家避風頭,等他哥哥以掃的氣消了再回來,逃跑的過程中雅各以石頭當枕頭睡,當天晚上雅各就遇見了耶和華梯子,有上帝的使者在那上上下下;另外一次是當雅各要從舅舅那返回時,在雅博渡口時,整晚和上帝摔跤,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於是上帝就祝福他。
摩西在曠野牧羊時,看到荊棘被火焚燒,上帝要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耶穌在開始服事前也被聖靈引導,進到曠野禁食四十天,從上帝得著力量。
所以,曠野是以色列人遇見神的地方,是以色列人蒙受上帝祝福的地方,是以色列人重新得力的地方,是以色列人承接上帝使命的地方。親愛的弟兄姊妹,曠野是否也可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大的轉折呢?
在曠野的時候,我們要學習雅各的精神,「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我們一起和自己心中的上帝說:「上帝你給我祝福,不然我不讓你走」。

3. 在猶太的曠野地傳道:
教會有位姐妹說的很好:「在曠野地時,仍要專心與神同行,靠神而樂,過得勝的生活,享受禱告,默想,以神為滿足的豐盛 ! 」
的確,每個人都會經歷曠野時期,在曠野時期我們要學習努力尋求上帝,求上帝帶領我們走這曠野路。
施洗約翰是徹徹底底過著曠野生活的先知,他不只是住在曠野地,就連穿的衣服也來自曠野,穿駱駝毛的衣服,這種衣服在一般人看是窮人的衣服,在猶太人看卻是先知的衣服;吃潔淨的蝗蟲、野蜜;可見得,約翰是從各方面學習過著與這個重視物質的世界有所區別的生活,是分別為聖的。施洗約翰不是自己好就好的只顧到自己,而是傳揚上帝的道:「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帕克(1729-1797), 英國政治家及作家 說:「不要絕望。果真如此,在絕望中繼續工作。」
傳揚上帝的道就是我們的工作。

二、 未得之民:
1. 尚未認罪悔改的人:
那麼我們要向誰傳揚上帝的道呢?
施洗約翰在曠野傳道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我們要向那些處境在曠野中的人傳道,有誰會願意來到曠野呢?雅各是騙了長子的名份之後,往曠野逃跑;摩西是殺了人之後,躲在曠野。以現在的眼光來說,就是在都市生活下去、遭受到挫折的人、是社會的邊緣人、是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人們,就是那些會說:「我累了」的人。
曠野除了表示處境與地點的意義之外,從曠野的時間來說,就是深夜、凌晨的時間,是大部份人都在休息的時間,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辦法睡覺的人,我們要關心她們。
在美國佛州的東南海岸 ,每年約有28000隻「氣頭海龜」(loggerhead turtle)上岸產卵。牠們會挖一沙坑,每隻約產下一百個比乒乓球略小的蛋,然後掩埋,等待孵化。但離海水太近的,可能遭巨浪吞噬,而且天敵太多,例如鬼蟹(ghost crab)、皖熊、野豬、狐狸等,再加上人類破壞其生態,所以存活率極低。
根據生物學作家凱洛琳亞諾(Caroline Arnold)研究,有幸被孵出的小海龜通常在午夜間爬出沙坑,但是方向搞不定,還好牠們具有分辨光暗的本能,月光或星光所投射的陸地比較暗,海面比較亮,就會往光亮的方向爬去,游入大海。
所以,我們要幫助那些能夠順利孵化的海龜,讓他們可以回到屬於她們的大海中。
這也說明了教會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將上帝的真光帶給世人;即使是深夜不回家的人,教會也要盡量幫助他們。
感謝主,教會有了LED跑馬燈之後,就可以在深夜、凌晨時,也告訴這些人們,「耶穌愛你,中原教會關心您」。
1. 有悔改的心,沒有結出果子的人:
施洗約翰在猶太的曠野中傳道,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我們要向那些雖然生長在基督徒家庭中,但是已經迷失了方向,已經離開了上帝的親人傳道。這些人有悔改的心,會說:「我是基督徒」,卻很久沒去教會了,也不曾向別人分享見證,從來不帶人來教會,那麼這種悔改的心是虛假的,這種人需要我們去向他傳上帝的道。我們不只是要承認「我是基督徒」,更要成為會結果子的人,成為可以帶領人信主的人。
拿破崙是法國的英雄,是個偉大的將領,他和屬下有很好的關係,有一次他在點名時來到一個士兵的面前,問他說:「你叫甚麼名字?」這個士兵緊張的說不出話來,拿破崙再問一遍,這個士兵就結結巴巴的說:「報告…長官,我的…名字叫…亞歷…山大(Alexander)」,拿破崙看他那副緊張的樣子,就對他說:「你應該換個名字,不然就改變你的行為。」(Change your name, or change your behavior.)亞歷山大是何等人物呢?同樣的,基督徒是何等人物呢?我們不要改變我們是基督徒的名字,我們要改變我們的行為,讓我們成為為主做見證的基督徒。

2. 結出好果子的樹:
施洗約翰用好果子的比喻,告訴我們:「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所以,我們不只是要結果子,更要結出好果子。沒有人喜歡有支斧頭在我們旁邊,沒有人喜歡在壓力下生活;然而,很殘酷的是,沒有壓力的生活,所帶來的常常是隨便與散漫。這也告訴我們,我們不是一受洗成為基督徒,就拿到了天堂的入門票,我們還是要努力的讀經、禱告、傳福音,學習成為結好果子的樹,才不會成為斧頭下的犧牲者。

三、 宣教之最?
1. 有曠野的眼光,看見並承認自己的罪:
我們常常依靠自己的知識、依靠自己的才能、依靠自己的錢財;卻忘了依靠上帝的大能,這是宣教最困難的地方,卻是只有在曠野才能學到的東西。曠野的眼光,就是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的罪,願意重新等候上帝,期待看到上帝的大能。甚至是願意像施洗約翰一樣,活出與這個世界不同的價值觀,為上帝發出聲音,而不是成為世界的傳聲筒,世界說甚麼,我們也說甚麼。

2. 脫去宗教的外衣,心口合一,接受洗禮:
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是猶太教的派別之一,可惜的是他們有宗教的外衣,卻沒有活出該有的行為。法利賽人非常重視聖經,而且會自己增加一些需遵守的事情,裝做很敬虔,所以耶穌會罵他們為「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撒都該人則是不相信靈魂不滅和復活,藐視口傳的法律,所以施洗約翰罵這些人為毒蛇的種類,就是專門傷害別人、毒害別人,讓別人沒辦法認識真神上帝。
只有當我們脫去這些綑綁人的律法,我們才能得以自由。如此一來,接受了洗禮,生命才能更新,而不是仍舊被宗教的重擔壓著。

3. 跳脫祖先的光環,活出個人生命的色彩:
以色列人總認為他們就是上帝的選民,所以,他們以他們為以色列人為榮。我們能以祖先為榮是好事;然而,當祖先的光環勝過了我們該尋求的真理、勝過了上帝,那麼我們情願是在曠野般,甚麼都沒有,心中只有主耶穌,如此才能活出個人生命的色彩。才不會一直活在過去祖先的光榮事蹟當中,不可否認祖先的好我們要傳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好東西可以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真正「光宗耀祖」的不是一再的敘述我的祖先曾經做了甚麼,而是我做了什麼;真正「光宗耀祖」的不是一再的提誰是我的祖先,而是我的祖先受了誰的影響;真正「光宗耀祖」的不是一直活在過去的光環中,而忘了我們也需要活出生命的色彩。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每個人都是祖先的寶貝,重點不是我是誰的後代,重點不單是活在祖先的光環中,更是願意活在上帝的光照中。


結論:約翰對於真理的堅持,對於罪惡的厭惡,是我們信仰的模範,讓我們一同學習約翰的宣教精神。




◎小組討論問題:
1. 在我們周遭是否有未得之地?在這未得之地是否有信主的基督徒?我們要如何向這群人傳道?
2. 在我們周遭是否有未得之民?這些未得之民的特徵是?要如何得著這些人?
3. 宣教最困難的地方在哪裡?祖先是我們的幫助還是我們信仰上的阻礙?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2011.7.3...宣教之美...

題目:〈宣教之美〉
經文:馬太福音2章1~12節
聖詩:204首(客語112首)、482首(客語327首)
頌榮:512首(客語342首)
啟應文:32篇

前言:東方博士從天上的星星發現了救世主要來的跡象,當他依循著星星的方向走,星星後來也主動的帶領這些博士往前走。當我們願意追求真理時,真理就會前來帶著我們走,這就是宣教之美。

一、 宣教的前提:追求真理,認真的人最美
1. 不怕麻煩、有熱情、隨時觀察的人:尋找星海中的一顆星
至於說透過天象的觀察,這些所謂的博士是如何知道那科明亮星星表示誕生成為猶太人的王的呢?古人的智慧與耐力可能超過我們所能夠想像的許多。古老中國的星象學家在很早的時候,就能夠用肉眼區分出恆星與行星的差異;難怪,美國太空總署在命名月球的地理名字時,中國科學家張恆的名字就被用來命名一個大的坑洞。我相信古老的波斯也有非常頂尖的星象學家,他們能夠從天象的差異看出歷史的更替。
那麼到底那顆星星是什麼呢?從現代科學的猜測;比較可能的星球現象是公元前七年土星與木星行成一條線,使得從地球看去形成一顆極亮的星星。也可能是公元前三年經過地球的哈雷慧星。更可能的是就是一次的神蹟,到現在科學家都還無法研究出來的奇特星象現象。這些從東方來的博士,他們契而不捨的精神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有些解經家推測:這些博士知道舊約「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毀壞擾亂之子。」(民數記24章17節)
所以,他們對於上帝的天象很認真,時常觀察天象;當我們對於上帝所應許的事情有熱情,願意努力去追求時,上帝就會讓我們尋見。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是否對於上帝的話語聖經很認真呢?認真到充滿著熱情,時常看聖經,想要了解上帝的心意,我相信,只要我們向東方的博士一樣認真,上帝一定會讓我們找到祂。
我們和旁邊前後左右的弟兄姐妹說:「我們一同去找上帝」。如此一來,上帝就會讓我們找到。

請陳碧玉執事做見證,她聽到上帝向她講話。

2. 敢冒險、不怕艱難:前往耶路撒冷
傳統上,大家都誤會以為從東方來的是三個博士 ;其實他們應該是一群從東方來的術士,英文叫做Magi。這個團體至少包括幾個術士,幾個僕人以及幾個兵丁衛士;所以這個從東方來的博士應該是一個二十人以上的團體才對。在古時候,他們是智慧淵博又是權勢的人,這些人從遠方的波斯來尋找耶穌。
根據聖地研究機構所主持的一個計劃叫做『追尋博士的足跡』這個計劃的負責人Robin Wainwright指出;東方博士應該來自古國波斯,就是現在的伊朗。從波斯出發到耶路撒冷伯利恆的距離差不多是1000英里,就是相當於1600公里。在兩千年前的條件下,要通過這將近2000公里的旅程必須要組成一個探險隊,或者是旅行車隊。成員除了博士之外,還要有挑夫,嚮導,簡單的武裝人員,以及大量的金錢資助。最少的估計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任務。
他們從星象的特殊現象看出這位新生兒的獨特處,他們就願意付出這個冒著辛苦,餐風露宿,甚至生命危險的代價來朝見耶穌。可見得,東方的博士不只是平常時認真的尋求上帝,當有必要時,他們也會集結起來,聖經上教導我們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唯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2-27)。
東方博士不只是聽道,也努力將道理行出來,真正的前往遠處的耶路撒冷去尋求新生王。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是否敢為主冒險呢?
3. 願意尋求他人的協助與支援:詢問希律王有關王的事情
在星的引導之下,東方博士一行人經過幾個月的奔波,終於來到耶路撒冷。到了距離耶穌誕生五公里的附近他們卻失去了方向。失去方向時,這些博士們選擇詢問當地的以色列人;尋求新生王這件事情傳到了希律王耳中,希律王是極盡一切方法想保住自己王位的王,他雖然很糟糕但是他卻相信聖經的記載,所以他問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這些對於聖經很熟悉的人,這些對聖經很熟悉的人告訴希律王說:「在猶太的伯利恆。因為有先知記著,說: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
這些祭司長和文士了解希律王 ,所以當希律王要去找那個新生王時,他們應該非常清楚希律王的意思。相較於東方的博士來說,這些祭司長和文士不但「不知道耶穌已經降生」,就算聽到博士們遠從波斯來耶路撒冷找新生王也毫無興趣;沒有興趣就算了,還為了怕自己被希律王殺死,就輕易將耶穌的出生地講出來。
希律王知道如果是他下令去找新生王,有可能會打草驚蛇,就偷偷找了博士來,請博士幫忙找,找到了他再去將新生王殺死。由此可知,雖然博士們的詢問,引來了希律王的注意,也造成了一些恐慌;然而,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博士因此知道了耶穌在伯利恆的消息。所以,適時的詢問是必須的,即使問了不適合的人,上帝也可以透過這些不適合的人告訴我們一些事情。

二、 哪些人有宣教的特質:內心善良的人,善良的人最美
1. 願意謙卑的人:看別人比我強的人
這些東方博士實際上都是當時代的哲學家,他們都是很有學問和地位的人。但他們卻都有著一顆謙卑的心,尋求真理,敬畏上帝。
相較於希律王就顯出希律王是驕傲的人,眼裡容不下其他人,『當下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來,細問那星是甚麼時候出現的,就差他們往伯利恒去,』還假惺惺地對他們說:『你們去仔細尋訪那小孩子,尋到了就來報信,我也好去拜他。』實際上是想要將他殘殺。
這些東方博士雖然都是大有學問的人,但他們卻都像小孩子一樣具有一顆極其謙卑的尋求真理的心。藉著預言的亮光和上帝的引領,終於尋見了新生的王基督。主耶穌有一次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明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太11:25,26)。這些東方博士就是這樣的嬰孩。可是,當時的那些法利賽人、祭司長和文士卻自以為是聰明通達人,擁有全部舊約聖經,又以律法師自居,對於他們謀生的工具很熟悉,也用此來教導百姓。但實際上,這些人只對他們自己的生活有興趣對於上帝卻沒有興趣,就算是上帝的新生王要來也都不聞不問。
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是否像博士這麼謙卑,時常來尋求上帝呢?還是像希律王那麼自傲,總是要批評他人呢?還是像祭司長和文士這麼的自私,只管自己的事情呢?教會的「晨更祈禱會」已經開始滿7個月了,這7個月中有一件事情讓我非常的感動,廖德亮長老已經83歲了,每天都來參加「晨更祈禱會」,廖長老就像是博士的謙卑,願意來尋求上帝。
2. 願意付出的人:將最好的獻給主
東方博士內心謙卑,卻也很願意將寶貴的東西獻給新生王,博士們獻上的禮物有黃金,乳香與沒藥.這是三種非常獨特的禮物。尤其是送給一個嬰孩是非比尋常的。通常我們送給小嬰孩,會選一些比較實用的禮物,像是衣服,營養品,或者是紀念品。但是這幾位博士根本就已經把耶穌當作是一位成人來看待。先看一看這些禮物所代表的意義好了。黃金表示尊貴,只有王室才配有的尊貴。他們看待耶穌像是王的尊貴,所以獻上最貴重的黃金。其次是乳香。
在上帝指示摩西作香的條例中提到 [出 30: 34耶和華吩咐摩西說﹐你要取馨香的香料.就是拿他弗﹐施喜列﹐喜利比拿.這馨香的香料﹐和淨乳香﹐各樣要一般大的分量。出 30: 35你要用這些加上鹽﹐按作香之法作成清淨聖潔的香。出 30: 36這香要取點搗得極細﹐放在會幕內法櫃前﹐我要在那裡與你相會.你們要以這香為至聖。]換句話說,這乳香是配合在聖殿的敬拜中使用的,所預表的是耶穌基督祭司的角色。沒藥的作用就更清楚了。約翰福音提到尼哥底母對耶穌所作的事;[ 約19:39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裡去見耶穌的﹐帶著沒藥﹐和沉香﹐約有一百斤前來。]沒藥 是用來塗抹死者的,這裡沒藥是預表耶穌基督為我們而死,成為我們的救主。
所以,在東方來的博士的心目中,他們所敬拜的是一位身兼祭司,君王,以及救贖主三層身份的主。難怪,他們一看見那小孩子,就俯伏跪拜耶穌。
這次教會開始要辦「暑期K書中心」,感謝主的恩典,弟兄姐妹很願意為教會付出,需要櫃子時蘭芳長老熱心提供,需要桌子時玲惠姐的女兒玉宣也給教會長桌,教會有了大家的付出,教會的未來不是夢。
3. 願意修正前面道路的人:清楚明白上帝的指示
東方博士原先要告訴希律王,新生王在哪裡;然而,上帝在夢中告訴他,不要再去告訴希律王。從人的角度來說,東方博士不講信用,明明講好的卻食言;然而,東方博士不是個死板的人,不是只聽人聲音的人,而是有彈性的,是願意聆聽上帝聲音的人,願意為了上帝而改變,願意為了上帝而修正自己的方向。
保羅也曾經被聖靈阻擋,後來輾轉去馬其頓。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是喜歡聽人的聲音呢?還是喜歡聽上帝的聲音呢?喜歡來到人的面前呢?還是喜歡來到上帝面前呢?我們的計畫是否願意為上帝而更改呢?

三、 宣教之美在哪裡?
1. 佳美的腳蹤:
東方博士來到遙遠的耶路撒冷,上帝保守他們平平安安的來,我相信上帝也會保守他們平平安安的回去。他們所做的,流傳在聖經中,從2000年前到現在,大家不斷的傳頌「東方博士」的故事;由此可知,當我們願意為上帝做工時,上帝必定紀念我們的付出,在我們所行的道路上,上帝必定會引導帶領我們。就像是聖經上所記載:
「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馬書10章15節)

2. 內心歡喜(感謝):
新生王帶來希律王與耶路撒冷的人不安,卻彰顯了耶穌基督;所以,當我們為上帝宣教時,並不一定會使當地覺得平安,有得時候正好相反,反會讓當地的人覺得不安。聽說有些牧師做的太好了,就連當地的里長都害怕,害怕牧師會去選里長,搶了里長的工作。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要成為鄉愿,大家都說好的人;還是願意遵行上帝的旨意,行上帝所喜悅的事情,即使有人反對也沒有關係呢?
如此一來,我們看到上帝回應我們的禱告時,那種喜樂是無以言喻的。當東方博士清楚了解上帝的應許時,他們就會大大的歡喜;另一方面也是要見到上帝的新生王了。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是存著甚麼心情來到教會呢?會不會想說,感謝主,在主日我要與主見面,真是開心;還是,我們會向主說:主啊!我真不想見到他,求你幫助我避開他?東方博士去到伯利恆,停留的時間可能不久;但是他們卻帶來耶穌最大的幫助,也得著自己內心最大的歡喜。有些事情,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效率不好,成果不彰,不做很像也沒關係;然而,當我們聽從上帝的聲音,做了上帝要我們做的傻事,那麼我們內心的歡喜,是沒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可取代的。
「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的歡喜;」(馬太福音2章10節)

3. 與主連結:
以前我們常說:我們是上帝的器皿(管子),我們願意被神使用。然而,耶穌說: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翰福音15章5節)
器皿(管子)和枝子最大的差別在於,器皿是沒有生命的,與上帝的恩典是沒有相關的;然而,枝子是有生命的,是隨時與主相連在一起的。管子越長水的力量就越小,枝子就不同了,水流到枝子中,枝子會先吸收、消化,成為自己的幫助,後來再用加倍的力量傳輸水去幫助其他枝子,同樣得到從根部來的水。
今天所說的祭司長和文士就是屬於管子,可以使用上帝的話語,卻與上帝的話語無關;反觀東方博士,則是屬於枝子,雖不太懂上帝的話語,但是願意遵行上帝的話語,與主有連結。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對上帝的話語是否能吸收消化呢?這也提醒我們要常常默想上帝的話語。願我們都願意與主相連,而不是只被主使用,卻沒有被主得著。

結論:宣教很像是我們為主付出、為主擺上;事實上,走到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上帝帶著我們走。


◎小組討論問題:
1. 有些人追求過舒適的生活,有些人追求家庭和睦,有些人追求功成名就,那你追求甚麼呢?
2. 你具有哪一種宣教特質?請舉例說明。你缺乏哪種宣教的特質?為什麼?
3. 你最喜歡哪一位宣教師?為什麼?如果明年你有機會去短期宣教,你會去哪裡?為什麼?